“快来看这个巨型麦粒雕塑!风一吹居然像在呼吸!”
“这啤酒用的真是咱中国麦子?”
10月2日,2025中国“乐啤派对”啤酒文化节正式启幕。由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分会与中国啤酒趣味研究院出品、华润啤酒及青年艺术100联合策展的第三届啤酒人文艺术展也正式亮相。5米高的艺术装置,文艺气质的守望酒馆,吸引一众参观者一同了解 “国麦振兴”的故事,品尝国麦酿造的啤酒。酒香清甜、麦香漫溢,虽是在北京,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呼伦贝尔的无垠麦田中。

刚踏入人文艺术展区,由麦垛堆成的门头质朴又文艺。麦芒在阳光下泛着细碎的金光,风过时发出“沙沙”的轻响,鲜活地复刻了草原麦田的肌理。“快帮我拍一张!就站在麦堆前面,感觉像回到老家的田埂!” 一位女生拉着朋友定格画面。旁边还有游客捧着麦束细闻:“这味道太治愈了。 ”

门头旁边是展区核心打卡点之一,由艺术家冀川和朱玉杰创作的雕塑《大麦粒》。5米高的巨型麦粒造型,以华润啤酒在呼伦贝尔培育、种植的国麦为材料创作,雕塑表面以真实麦束覆盖,鳞片式的捆扎方式让麦芒向外生长,形成细腻表皮,打造出柔软而富有生命力的金色肌理。走进雕塑内部,瞬间被浓郁的麦香包裹,仿佛置身麦田深处。顶部的透光设计让阳光透过麦束间的缝隙洒下来,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。观展游客不禁感叹:“站在这里好像能听见麦子生长的声音,突然觉得每一粒麦都好珍贵”。

走进展区,在8月份“ESG中国——国麦(华润啤酒)行”活动上亮相的“守望酒馆”也不远千里,从额尔古纳来到了北京。这是华润啤酒结合内蒙古“守望相助”的重大发展理念,打造出以国麦振兴为主题的小酒馆,意在让来客们于移动式房屋中感受“与自然共生”的生活方式,在国麦好酒的品鉴中憧憬美好未来。
酒馆里,新品“垦十四”人气高涨。这款于去年年底上市的高端啤酒,是华润啤酒用100%国产大麦酿出的“代表作”,现场特意准备了金色拉格和琥珀拉格两种产品作为试饮。“入口先是淡淡的麦芽香,咽下去还有点焦香回甘。”刚品尝完的男生忍不住竖起大拇指。


展区里的文本展示墙用近10米长的展板,详细地讲述了华润啤酒“国麦振兴”项目。从2023 年首次在呼伦贝尔签下3000亩大麦标准化种植订单,迈出国产大麦酿造的第一步,到2025年覆盖内蒙、西北、江苏三大产区,共计20000亩麦田,华润啤酒通过创新的“科研+农场+种植户”协同模式,为国产大麦种植制定了品种选育、种植技术、病虫害防治等全流程标准,并推行“订单农业+优质优价”机制,有效提升了国产大麦的品质,让种植户亩均收益显著增长,实现增收。


逛到展区尾声,不少观众对“国麦振兴”有了更深刻的了解,也更能理解华润啤酒推动这一项目的意义。这是中国啤酒产业打破“卡脖子”的“突围战”——过去 30 年,我国啤酒行业快速发展,但作为核心原料的啤麦却长期依赖进口。一旦国际市场价格波动、供应链受阻,国内啤酒企业就会面临“无米之炊”的困境。如今,“垦十四”啤酒的上市,充分证明国产大麦也能酿出高端啤酒,中国啤酒产业也能掌握产业链的主动权。
而且,“国麦振兴”让啤酒也不再只是货架上冷冰冰的商品,而是成为了连接城市消费与乡村振兴的“情感纽带”。每一口醇香的啤酒背后,都藏着田埂上的雨露晨光、种植户的辛勤付出,更藏着中国农业的韧性与希望。
“中国制造”不仅是手机、汽车,也可以是一杯用国产大麦酿出的啤酒,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自主力量。这种认同,让华啤人更加敬畏土地,珍惜每一份来自田野的馈赠,也让“中国自信”从工业领域延伸到农业领域,扎根在更广阔的土地上。
走出展区,夕阳正好为《大麦粒》雕塑镀上一层金边,手里握着的“垦十四”啤酒,还散发出淡淡的麦芽香气。
这场人文艺术展里,有啤酒的狂欢,有艺术的浪漫,更有一粒麦子改变产业、联结城乡的壮阔故事。